北京的胡同

根据Wikipedia:

胡同的历史和现在的北京城一样久远,现在的北京旧城是以元大都为基础修建的,元大都城共有11座城门,城门内的大街构成了全城主干道。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长方形居民居住区,居住区中又有等距离东西走向的若干小巷,这些小巷就被称为胡同,当时规定大街宽24步(约37.2米),小街宽12步(约18.6米),胡同宽六步(约9.3米),胡同、小街和大街构成了完整的的元大都城市街道体系。

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基本沿袭了元大都的格局,内城包括砖塔胡同在内的许多胡同都是元代的遗存。但自明开始,对城市建筑的规范越来越宽松,出现了许多斜街和不规则的街道,明英宗时期开始修建的外城斜街和曲折不标准的胡同就更多了。

历史上的北京以胡同众多而著称,民间有“著名的胡同三千六, 没名的胡同赛牛毛”的说法。元《桥津志》记载元大都有“三百八十四条火巷,二十九条胡同”;明朝张爵《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》一书中记载,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1170条,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459条;清朝朱一新《京师坊巷志稿》一书中所列的北京街巷胡同名显示,清朝时北京有街巷胡同2076条,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978条;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在《北京地名志》记载,当时北京共有3200条胡同;1949年的统计显示北京城区有名字的街巷6074条,其中胡同1330条,街274条,巷111条,道85条,里71条,而习惯上,人们把上面提到的胡同、街、巷、道、里统称为胡同。

在历史上和现实中,胡同都是城市普通市民生息的场所,胡同与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存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,相比于代表皇家文化的紫禁城、天坛、颐和园,胡同可以说是北京平民文化的代表。青砖灰瓦清水脊几乎已经成为老北京的象征。

这次探寻的路线大概是这样的:从德胜门出发,走新街口大街,转进大杨家胡同,护国寺西巷,新太平胡同,前罗圈胡同,后罗圈胡同,花枝胡同。。走出来本想到南锣鼓巷,一看人山人海,根本挤不进去,就在恭俭胡同寻了家宫廷菜,解决了晚饭,然后前海,什刹海,后海一路走回德胜门。

这些胡同其实都没什么名气,也都很普通,大多都依然住着人,不像那些妥善保管的胡同那么整洁,后来又有机会在晚上去了北锣鼓巷和国子监街,商业气息浓重了许多,有很多看起来很不错的店噢~~~~

皇家冰窖小院

在恭俭胡同上,有这么一家有着大红门的餐厅,这店的环境还是相当可以的,原汁原味的老房子,里面很大,包房在地下,服务嘛,比较本土。

地下有个冰窖,可以去参观,这个冰窖叫德顺冰窖。冬天最冷的时候,外边可能零下10几度,它里面大概是6度,夏天最热的时候外边37、8度,里面是18到20度。它墙厚一米四,保温性能很好,一旦温度被吸纳了,再让它散出去,就很困难。中间还有保温材料,保温性能非常非常优越。

以前它就是皇宫的大冰箱,现在餐厅则用来做冰镇的菜品,水果,饮品和藏酒。

恭俭胡同

恭俭胡同

清宫烤羊腿,羊肉很嫩,味调的也不错,就是这菜份量略大,两个人吃有点腻。

清宫烤羊腿

清宫烤羊腿

秘制酒香肉,味道大概就樱桃肉吧,也是一道较腻的菜。。吃上一两块还是可以的。

秘制酒香肉

秘制酒香肉

炒豆腐脑,其实倒不如叫炒豆腐。。。。反正跟豆腐脑的关系是没有的。。。但是味道还不错~~~

炒豆腐脑

炒豆腐脑

老北京炸酱面,破功之菜啊,做的很烂。。。

老北京炸酱面

老北京炸酱面

至于什刹海后海一带,满满的酒吧,和拉客的人,而且当时去的时候人非常多,几乎每家酒吧里都有驻唱,基本上都唱着小清新的歌曲或民谣或经典老歌什么的,其实有些驻唱的唱的还是不错的,但大部分都不怎么样。。。所以就随便走走看看好了。。

本篇照片SONY NEX-5R + 16-50mm f3.5-5.6,后期Lightroom。

评论请移步微信公众号
点击直达这篇文章

,


赞赏